财经记者访谈录2018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好大夫 周远征 财经记者访谈录2018⑰

财经记者访谈录2018⑰

2024-07-01 0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财经记者访谈录2018⑰| 周远征:财经调查应更强调去现场,去了解,去接触 作者:何蕊成,陈晓云 来源:转载 浏览: 2019-01-11 15:06:49 周远征:财经调查应更强调去现场,去了解,去接触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分享到QQ空间

来源:山大南路27号 

周远征:《中国经营报》社编委、深度调查组组长,重庆工商大学客座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访问学者、重庆渝北区政协委员。从业18年,早期曾在地方媒体工作过,2003年进入《中国经营报》。

代表作品有薄熙来周永康系列、重庆涉黑系列、赵薇黄有龙系列、资本系调查系列,港澳黑帮调查、以及汽车产业领域吉利七百亿债务缠身等。

报道《中石油紧急向发改委汇报200亿天然气投资遭遇“肠梗塞”》获得2018年中国产经新闻奖一等奖。

1

人物访谈

山大南路27号:您现在是负责重庆以及周边地区的新闻报道,有没有涉及其他的报道?

周远征:我负责报社深度调查这一块,这几年主要精力是在做港澳深以及包括跨境资源的拓展,重点推进资本市场的一些报道。

我们报社这几年着力投入,拓展海外报道资源和涉猎海外题材。近年来,我比较多前往东南亚国家以及与东南亚国家曾经有宗主关系的英国这些欧洲国家,像英国我就去的比较多一点,因为伦敦也是金融中心,大量的资本包括内地和香港的资本都在近年来涌入,这些背后有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故事。我是2014年的时候应英国外交部的邀请,前往英国考察金融业,从那时就逐步在建立一些资源。最近几年,频繁前往港澳进行采访之外,也因为“一带一路”等原因,搭建东南亚国家资源,因为财经领域的报道,非常关注资金、资本的流动,简单来说就是追踪“钱往哪里走”。另外,全球化时代,对于财经媒体以及财经记者的挑战也在加大,我们不能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要建立全球报道资源,进而可以根据国家战略、以及全球经济变化,进行采访和追踪,形成一个完整的全球报道网络。当然,对于媒体而言,难度很大,有时候约相应的采访对象,需要一年两年才能够敲定好碰面时间,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记者要耐得住寂寞,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拓展资源,有时候运气就来了。

山大南路27号:中国经营报的深度报道栏目【等深线】的推出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您怎么看深度报道?

周远征:实际上设立等深线的时候正好是国内多地媒体把深度部撤掉的时候,这个时候报社领导就充分意识到这时候反而不是缩减内容,去和自媒体或者网络媒体这些去拼速度的时候,速度我们也会拼,但是我们的重点就是不断深入,不断拓展。所以,我们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认为,好的内容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再困难的环境下,深度调查都有空间的。大家那个时候很多都是在做快新闻或者投入很多经历去做不擅长的事情。作为传统媒体,要拼快速报道即时性报道的话,实际上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当然也会去尽力去做出一些更快的更及时准确的报道,但是我们更多的优势是,我们报社也几十年了,积累了商业领域、资本领域的优势资源,在这些优势资源上去推进深度报道,终会有所收获。近期很多传统媒体停刊了,我们报社本身而言是挺过去了,而且还会进一步加大在深度调查的投入。我还是相信,新闻不死。但是,媒体人也应该“终身学习”,需要更专注,进而更专业。

山大南路27号:您一般来说做深度调查报道会怎样进行选题策划?

周远征:相对来说规划性比较强一点,我自己会根据自己的资源、知识积累进行很长周期的学习规划,行业领域突破规划,中长期选题规划。

我做汽车方面的报道也做了十多年,一开始就是想熟悉一个行业,把产业链研究透,从学习到研究,不断给自己找到挑战的目标。汽车产业确实对于媒体记者而言,是蛮好的一个产业。但是我跑汽车产业并不仅仅只是想对汽车行业有了解和彻底扎根汽车产业,而是通过对汽车产业的学习和产业领域的分析,展开对其它产业或者领域的拓展。

我们作为财经记者,如果只是看到政策层面的东西的话,或者说在外围去看一些公司,实际上是看不透的,我们还要进入到一个环境里去持久观察,十年二十年的观察,我们或许才能对一个行业或者产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我对一些重要的汽车公司,比如福特、铃木,包括国内的长安等等,我也是做了多年的报道,相对来说是比较了解的。财经记者只是靠一些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去深入接触,去了解更多的行业里面的东西。但是,产业领域记者在深入接触企业之时也要注意,与企业或者企业的各层级人员,关系要若即若离,不然很容易失去客观的立场。那其实也就失去了初心。我一般会给遇到困惑的记者说,如果只是想挣钱,那就去企业或者自己创业吧。

山大南路27号:您会在采访之前收集大量的资料,从这里面发现一些逻辑和新闻点,这应该是很难的并且很考验记者功力。您是怎么训练这方面能力的?

周远征:对有线索或者重点关注的资本系或者上市公司,一方面筛查工商登记资料之外,我会从该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开始筛查,逐一筛查公告。另一方面,会比较关注该公司并购过程中的承诺,以及募集资金的资金投向,然后如果发现问题,又进一步分析逐年的财务报表,对在建工程等项目都会比较关注。

总之,我们观察一个公司,尽量把时间线拉长,别人分析一两年的情况,我们可能要分析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一系列变化,通过更缜密和细致的分析,去发现问题。同时,这样也会加深我们对企业的了解。

上市公司公告、年报等等之外,我们还应该搜集大量的该公司内刊、该公司的书籍,通过大量的阅读,去发现一些蹊跷的细节。对于公司的创始人或者实际控制人我们要格外关注,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灵魂人物,争取去找到他们的各种自传之外,通过外围渠道,尽力去了解这些灵魂人物的故事,他的家庭以及不同人对他的评价,分析他的性格特征。重点关注的大公司,我们有必要花很长时间去搭建与公司的联系,进而争取从上到下,从普通的员工到高管、创始人的亲属等来接触和了解这个公司,有一个直观感受。

比如我跑汽车的时候,一些企业我从配套商、车间工人、到门卫、以及物流、一直到董事长,都逐步建立了直接联系。甚至这家工厂什么时候被工人偷了东西,这些不会公开的信息都能随时掌握。

财经记者非常需要实地调研的能力,这一块香港一些投行做工作就比较细和认真,不像国内一些机构比较懒,调研往往就是跟董秘办公室聊会天。我认识的一位颇有名气的香港机构人士,他调研上市公司,不管是在新疆、还是内蒙很偏远的地方,都会实地去看这些公司投资的具体项目进展情况,然后他格外重视与企业一把手的交流。他认为,一把手如果很差,那么这个公司一般就不值得投资。其实对我们来说也需要这样,财经调查应更强调去现场,去了解,去接触,去挖掘创始人或者实际控制人的故事,行千万里路,去把那些隐藏在大漠深处或者异国他乡的真相揭露出来。

山大南路27号:深度调查时间跨度大,持续时间长,调查任务艰巨,那您如何在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调查中一直保持敏锐的关注,持续追踪?

周远征:没有别的办法,也就是慢慢磨。深度报道确实耗时非常长,很煎熬,比如说要突破一个资源的话,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约见一个人,尤其是做跨境报道,很难。可能你每天都在联系,但是要见到一个人,却需要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可能去了,又有变故,这时你欲哭无泪,但是还得继续去突破。

因为有各种变数,我们自身也要做一些准备。比如我建立了一个选题库,我自己可能同时在推进12个选题,但这12个选题是会分阶段的,隔一段时间我会标注我进行到了哪个阶段,然后根据不同的节奏去推进,即使时间再长,甚至是长到几年,我的选题库还是在一步步推进。这样的话就不会轻易中途放弃,同时去了一个地方或者国家,可能我这个事情遇阻了,但是我其它资源或者其它选题却得以突破。而且,有时候也要相信运气,不可能总是那么背吧,或许下一秒就很幸运突破了。

新闻不断在发生,我们不断去挖掘背后的故事。资本市场以及生产线都有很多有价值的故事,纠结在某一个事情上的话,其实就限制了自己。这些年,我不仅仅局限于资本市场的挖掘或者跨境调查,可能也根据自己一些资源以及兴趣,进行一些边缘题材的突破,涉及到黑帮,跨国犯罪集团等等。

周远征先生和樊纲先生、顾云昌先生参加“未来至此,定中心”重庆中心全球发布会(图片来源于网络)

山大南路27号:深度调查中,您是如何从知情人中得到新闻线索,说服他们进行采访的?

周远征:这个也是涉及到一个技术问题。所以很多时候是舍弃了一些报道。像反腐的报道过程中,有一些被中纪委双规的官员,其实已经基本掌握了情况,但是如果只是根据匿名信源进行报道的话,可能会对爆料人、线人形成威胁,另一个做法是要多方核实,在这过程中匿名信源我们更多的时候通过证据链的展现,采取多方核实的方式。

山大南路27号:调查记者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您已经干了十几年了,您还会一直干下去吗?

周远征:其实也是老说不想做了,但一直没放弃,谈理想就谈大了一点,可能是还有兴趣做这行吧。

我觉得某种程度来说,做记者实际上要有一个在职者心态,只要还在媒体,我都会尽力去做,去全力推进。当然,可能各种原因我很多还没有做好,但是确实尽力了。我想再努力下,让自己成为一个相对专业的记者吧。

山大南路27号:那您觉得如何延长职业的寿命?

周远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让自己专业起来。所以这些年我也申请了多个奖学金班,还有也在高校做访问学者,以及客座教授,不断地充电。我自己也在平时进行大量的阅读,在报道之外,进行一些课题。媒体之外,我是政协委员,也是民主党派,在党派和政协也做了一些提案和调研,不断学习提升。

山大南路27号:我们经常会说财经新闻有这样的问题,作为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觉得不是特别的专业,甚至是肤浅,您怎么看?

周远征:某些时候一些记者本身对行业和产业了解也不够,因而写出来的东西确实存在肤浅或者看不懂的情况。财经新闻本身来说,受众会有所限制,确实也有一定门槛,但是我们媒体从业人员自身需要不断学习,尽量去提升自己,同时在写法上也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增加一些图表分析,去辅助读者进行理解。总之,探索无止境。

山大南路27号:您采访对象很多是权钱阶层,而且有些报道是负面的,会不会担心有自我安全的问题?如果有,您如何保护自己?

周远征:我从业以来,也遇到了很多类似企业到地方政府层面的各种施压,甚至还有一些较高层级的压力。

我做南宁铁路局总调度长自杀的案件后,广西当地曾经告到中央有关部门,我还在版署接受了正式的质询,那时被广西那边一些势力威胁了许久。但是,只要我们严谨地调查,客观地报道,大量的证据留存,都会让我们可以在威胁中前行。

比如,我当时在版署,我还是蛮带感情地陈述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主持质询的版署官员让我把记者证给他,我心想这是要没收我的记者证么,一惊一喜,喜的是终于可以不做记者了。但是,版署官员说:“你的记者证太旧了,我们给你重新换一个。”这是在版署质询现场,有时候想想很多人还是明事理的,这个或许不经意的举动,其实蛮感动。做媒体以来,遇到各种挑战和压力,但还是相信“邪不压正”。

而在平时的采访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好自己。比如我在国外做采访的时候,有时候可能手机也不带在身上,因为一旦你遇到袭击,有手机也没用的,不会留给你反应的时间。我没有手机、没有电子设备的话,就很难跟踪我。平时出差的时候,门尽量要反锁。像我在报社做培训的时候,一般都会提醒记者,到了酒店或者其他地方要进行反锁,你不反锁的话很容易出事。我们要尽量通过各种防范,去降低风险概率。

山大南路27号:除此之外,您用笔名或者不署名也是您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吗?

周远征:更多是保护线人。因为有些题材涉及到一些相对隐秘的线索,我不想在当时过早地把这种证据链或者说所谓的这种指向性展示出来,因为会危及我的线人。所以有时候会用笔名来写,这一定程度是对我的这些爆料者或者信息源的保护。

山大南路27号:您使用这种匿名的信源或者不署名的方式,如何保证大家相信这个新闻报道是可信的?

周远征:一个是长久的积累,就是自己个人的口碑或者说个人的这种资源已经慢慢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强的资源了。我们要对大量的公司进行研究,以及搭建长期的人脉,就是像公检法等等,这些都会给一些渠道更多、更权威的资源。

山大南路27号:在您的作品中,有两篇很特别,它们无关财经。《比采访更重要的是救人,呼救声仍在耳边回响》和《北川归去来|十年生聚》。十年前的文章十年后修改,北川的经历对您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十年后回到北川有什么感受?

周远征:北川的采访,当时是在黄金救援72小时之前去的,那个时候整个北川县城里面参与救援的不多,由于当时震区信息混乱等原因,部队以及主要救援力量都在汶川县城外的山上平坝,这个县城里面救援力量并不多。其实那个时候已经没把自己当记者,更多的是参与到相应的救援过程中去。

那个情形确实很惨,因为看到尸体其实并不可怕,因为我是参与了包括开县井喷在内的很多重大事故和灾难的报道。北川的经历特别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大量的人员在呼救的时候,你却很难救出来。我相信那时候很多去过现场的人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这种灾难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都是从未遇到过的大灾难。之前的一些事故,几百人的死亡,一具具尸体去数,防止有些力量去遮掩数字、或者掩盖背后的真相。类似的经历过,也并不害怕。这次也不害怕,山上也在崩石头,余震不断,但是听到呼救声,尽力去努力,协助救援,然而有些人救不起来,那种无力感从未如此强烈。

去了现场后,其实就没怎么考虑报道,更多的是去参与救援,所以那个时候在北川县城里面自己拍的照片非常少。媒体如果那个时候去这种现场还是只是考虑报道,只是考虑煽情,那是不行的。那时候我就当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者,这种时候其实对于采访技术层面的东西,或者说我们报道要注意的去挖掘所谓的感人的故事这些东西,其实都不重要了,当时最重要就是能够尽力去帮助能够救出来的人,或尽力去争取救出来别人。

回来之后其实也是调整了很久,也病了一场,治疗了一段时间。但是,对心理的冲击还是蛮大的。多年来,我也一直不愿意回到北川去,2018年4月,整十年了,我觉得还是要去看一趟,看一看当年的地方,当时的很多情景都变了。

北川的经历,也积累了一些地震救灾的经验,2017年新疆精河地震我也去过。本来要去九寨沟,精河早上发生地震了,所以我们报社新闻中心当时就分兵两路,另外一组同事就去了九寨沟,我跟另外一个同事就直接去的新疆精河。和当时汶川地震救援体系相对混乱相比,我们这个社会面对大的灾难的救援能力、应急反应速度其实都有了提升。从这一点来看时,我觉得我们有些方面还是有进步。 

山大南路27号:报道中不只是有数据,还有人文关怀,您如何看待报道客观性与人文关怀的处理?

周远征:作为媒体记者,我们不断会报道各种大的灾难。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去挖掘背后真相,寻找灾难波及的普通人的故事,也要去拷问灾难背后的原因。另一个面对大的这种自然灾害,作为个人而言,也想尽力去做一些事情,有时候就像一个普通的志愿者一样,尽力去帮助别人。媒体的人文关怀我觉得不仅仅体现在报道中,而且体现在我们的参与过程中。

山大南路27号:您觉得应该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对我们这些现在学习的人来说,您有什么建议吗?

周远征:从财经报道而言,各种综合知识的学习,社会学、经济学等等,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可能在某一个题材你特别感兴趣的时候,还要专门对一些知识进行强攻。但同时你们要选择一两个领域做重点突破。当时我是做产业报道时,我就重点选择汽车领域进行突破。那时候对汽车产业链要迅速地了解,投入的精力比较多。这种投入之后,对于我们更深入地进行报道,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做深度调查,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兴趣,你如果有兴趣,你才能走得长远。可能有些报道真是要好几年,比如我追踪牟其中这块,从他狱中给我写信开始,到他出狱后去母亲墓地上坟,再到2018年12月2号完成对他的专访,差不多整个过程花了10年。

当时他出狱的时候,我在他母亲的墓地旁终于跟他见了面,但是当时没有实现完整的专访。祭拜的情况,我也没有实时发相关的报道,而是等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些人经历过很多困苦,我们要给予基本的尊重,不能为了新闻、为了噱头,就把他们相对私人化的情况煽情释放。做深度调查,可能我们有时候得放弃一些,我们要长久地去深入研究一个产业,需要静得下心来,同时要懂得舍弃,有些题材,可能它的关注度很高,但是可能会是违反我们自身的标准,我这个标准更多的是自身的价值观所构成的。总之,我觉得还是要有底线。

2

作品分析

赵薇黄有龙系列:

《龙薇系遭遇重创 赵薇黄有龙夫妇遭遇证监会禁入》

2017-11-09

随着证监会的处罚,赵薇黄有龙夫妇很难继续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赵薇黄有龙夫妇更隐秘的故事,也正在一点点的揭开。

《揭秘赵薇黄有龙与国际博彩业的隐秘交集》

2017-12-23

《等深线》记者在持续近两年的调查中发现,从日本海到南中国海,再跨过菲律宾海来到太平洋北马里亚纳群岛,黄有龙及其旗下公司与韩国济州岛、中国澳门、美国塞班等地的博彩业有着不易发现的交集。

山大南路27号:您当时是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选题?是基于什么样的考量呢?

周远征:黄有龙背后涉及到了一个资本系,是我一直在关注的明天系。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几个资本系,包括明天系、中植系等等。多年来,我都在建立数据库和档案,对他们进行逐一的筛查,所以当时赵薇这个事情发生之后,其实和我正在调查的明天系是衔接在一块的。因此在调查明天系的过程中,把赵薇、黄有龙作为一个重点去突破。

明天系肖建华被抓的前夕,我综合各方面的情况,预判肖建华会被有关部门调查,所以那个时候就加速了。相当于在一周之内春节前后我两次去港澳,加速对明天系和肖建华的调查。也比较巧,大年三十那天我到港澳之时,肖建华当晚被控制。

山大南路27号:您的报道中使用了“龙薇系”这一名词,这是您自己提出来的吗?

周远征:资本系像明天系、海航系这些是中国主要的资本系。黄有龙的“龙薇系”确实是我在报道中首度提出来的。黄有龙赵薇这些年,其实已经搭建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体系,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内地公司、香港公司、离岸公司等一系列公司,有朝着一个小的资本系方向发展的势头了。

山大南路27号:在您的报道中,您多次使用图表展示信息,对财经报道来说,使用图表是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报道方式?

周远征:是的,现在从报道的这种形式或者说财经报道方面说,我们一定要运用各种的手段。包括等深线的报道,我们都在运用更多的视频、更多的图片、图表等等。通过视频可以去更直观地让读者了解,一些图表则可以更容易去展现庞大的资本系背后错综复杂的联系,帮助读者可以更明晰地了解。总之,深度调查从写法到多种呈现形式的探索没有止境,我们要尽力让读者能够相对来说轻松一点,或者说能够更容易去理解。

山大南路27号:持续两年的调查追踪,跨境采访报道,您是怎样保持持续追踪的?

周远征:持续两三年的调查,是比较常态的,甚至有些题材操作时间更长。操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分析和预判,把规划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而且调查基本结束之后,阶段性地去释放一些,阶段性地呈现。媒体环境下,有些报道需要你尽可能一次性出来,但是有些时候又只能够释放一部分,这都要做好风险预判。

跨境调查的时间就更长一些,通过这种实地的了解,我们有可能掌握更多的背后故事。如果对一些大的资本系调查,建议早期就要确定一些兴趣点,然后关注它的历史,以及重要的突变节点,长久地去研究它,从基本的架构到搭建网络,最终去推进调查报道。

吉利汽车系列:

《吉利资本局VS福特美人计 这将是怎样的爱情》

2009-12-06

2009年,总资产只有203亿元的吉利,如何单凭一己之力完成庞大的海外并购?在并购沃尔沃这盘棋局上,对弈双方吉利和福特已进入中局。是平稳收官,还是会风云突变?

《吉利集团700亿债务缠身资金吃紧》

2011-07-23

2010年,“鲸吞”沃尔沃的吉利集团让全世界都在感叹中国汽车企业上演了以小博大的并购神话;一年之后,当面对发展沃尔沃品牌所产生的巨大资金缺口,李书福如何再次上演资金神话?

山大南路27号:吉利汽车的选题和策划是如何产生的?

周远征:吉利是因为十多年前就在跑汽车领域,除开产业层面,对于车企的资本运作,企业的财务情况,比较了解。当时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举措也是包括国内外媒体极其关注的一个焦点,我也对吉利收购沃尔沃非常感兴趣,也投入了蛮多时间去调查和了解。筛查了吉利收购后财务情况,也多次去实地考察吉利的工厂,沃尔沃在建基地。彼时,吉利在大庆和成都的工厂,还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实地的勘察,以及厂区内部的了解,去掌握更多信息。因为当时的外界的信息很少,你能够进入这些区域的话。尽量地接近现场,尽量去实地调查,最终才可能获得超出预期的突破。

山大南路27号:报道一个企业的负面新闻,之前会不会预想到稿件发出会产生什么影响?

周远征:不管涉及怎样的企业,客观和平衡报道都是必须要注意的。我做的报道过程中,确实有很多企业也是找了律师等等来研究我的报道,寻找漏洞,然后他们发现问题的话,他们就会发出律师函,或者就直接告到有关部门。从业以来,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收到一封律师函的。当然,也经常有告到中央有关部门,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严谨的调查和大量的证据,都会让这些企业或者地方部门的打压最终消散。还有一些企业或者部门,他们是在采访过程中对我们就有所干涉,跟踪等等都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总体来说我们主要是自己的采访要严谨,大量地掌握各种证据,报道呈现时注意各方观点的平衡,通过这么做可以避免很多的风险。

乐视贾跃亭:

《乐视云涉多宗诉讼 贾跃亭山城大戏难收场》

2017-08-03

2015年初,鑫根资本创始人曾强旗下公司陆续开始介入贾跃亭的乐视系,并成为了乐视网(300104.SZ)第二大股东。不过,鑫根资本在2017年4月后,消失在乐视网前十大股东之列。随着贾跃亭和乐视陷入“困境”,贾跃亭曾强二人早年在重庆布局的项目也陷入“停顿”。其中,乐视云计算有限公司陷入多宗官司,而这还涉及到隐身在乐视云计算公司背后的重庆政府平台公司。这场大戏,“左贾右曾”又该如何收场呢?

《乐视“恩主”李量沉浮录》

2017-11-05

2016年11月10日,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原局长李量受贿一案。根据检察机关的指控, 曾经担任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副主任的李量涉及为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视网”,300104.SZ)上市提供了帮助。而在李量案件尚未尘埃落定之时,曾经担任发审委的多名人士也已经被带走。《等深线》记者还发现与乐视网上市有过密切关系的一些人士也受到了证监会的处罚。 

《贾跃亭恒大局中局》

2018-12-03

随着10月以来,贾跃亭与恒大健康在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开战以后,一度相见甚欢的许家印与贾跃亭渐行渐远。而当地政府从当初积极引入,到频频站到前台希望贾跃亭退出。双方复合的希望日渐渺茫。地产领域呼风唤雨的许家印,跨界迈入汽车业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山大南路27号:贾跃亭浮沉的背后,是多方错综复杂的博弈,在这样扑朔迷离的情况下,您如何对事件进行抽丝剥茧,更加接近真相,减少误判?

周远征:我有一些老同事或者朋友是乐视体系的,这对于关注和了解乐视提供了一些便利性。因为做产业报道、财经报道相对来说资源越多,就越能深入了解企业,发现报表或者公开信息中难以发现的秘密。这些年在一些行业、不少大企业包括明天系等资本系都有很多资源。

做产业报道,财经报道,不是说每个题材都去碰,有些题材其实很难有资源的,你很难有资源或者某方面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其实都是流于表面的。我们尽量要对一些大公司提前进行研究,然后同时尽量建立自己的人脉资源系统,再通过自己的分析,选择好突破口。不一定全面开花,要选择重点突破。

政经新闻:

《王毅回应美国意图征收高额关税:这是站不住脚的,最终对美国自身也不利》

2018-03-03

3月3日下午接近四点,全国人大代表、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参加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团组团会议后,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独家采访。王毅部长就美国意图征收高额关税以及涉及中国在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制裁朝鲜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回应。他表示,美国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可能最终对美国自身不利。

《李克强:反对贸易保护,坚决捍卫自身合法利益》

2018-03-05

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铿锵有力地说: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维护自由贸易,愿同有关各方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早日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加快亚太自贸区和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

《一场不确定的棋局:中美经贸较量盘外过招》

2018-03-25

当民粹主义的思潮与社会情绪在美国这个曾经全球化思维盛行的国家开始兴起时,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战的危险种子就已经埋下,特朗普签署文件,以惩罚关税的方式向中国以贸易战相威胁,一个民粹主义情绪上升的美国,和一个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中国,将带给世界贸易体系什么?中美之间在贸易领域的这次交手,或许会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

山大南路27号:您多次参加两会,并针对美国征收关税问题对王毅部长进行了专访,政经新闻如何准确地解读政策,陈述事实与各方观点?

周远征:政经报道也是财经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早期在地方媒体的时候就跑过时政,跑时政的好处在于对于官场的运作会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比如那时经常听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市长什么时候会出门抽抽烟这些细节都很熟悉,这样的积累和建立的一些关系,对于后来的报道也有很大的帮助。

省市级地方两会,全国两会我都多次参加报道,当然也没有时间每年都去跑,毕竟这块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会对于自己重点突破的领域、关心的东西,在确定参加两会之前就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采访提纲,然后围绕自己特别关心的一些话题去进行突破。2018年两会,我是比较关注中美贸易摩擦,两会时就去找王毅部长采访,问他对特朗普政府征收铜铝关税的看法。而在这些年的全国两会上,也采访了一些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领导,这几年在两会的部长通道,以及2018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代表通道也获得了提问机会。

两会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常规的动作,但是它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也是获得采访重量级官员和企业家的重要途径,以及获得重要线索的机会。包括2016年两会后,我做的央视人员受贿案件,就是在两会之时去采访获得了重要信息,采访到了相对高层级的官员。因为这种相对敏感的报道,如果是以非公开秘密渠道,或者说是通过匿名的信源,相对来说风险会很大。

获奖作品:

《中石油紧急向发改委汇报200亿天然气投资遭遇“肠梗塞”》

2017-11-11

 2017年11月11日《中国经营报》刊载了这篇调查报道披露了地方省级天然气管网管理中一些不规范的情况。调查报道刊出之后,多位国家领导人和正部级领导对该文章进行了重要批示。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给广西、广东、江西等省区特急通知。有关部门迅速前往多省区调研天然气管网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在汇总调研情况后,不断督促相关省区进行整改。2018年3月21日,广西自治区发改委网站发布了物价局《关于降低及规范天然气管输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降低广西广投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销售给各地城市燃气企业(居民、非居民用气)及CNG母站车用气的管输价格,由现行0.36元/立方米统一降为0.2元/立方米。同时,通知要求,在2019年12月31日前取消广西主干管道紧邻建设的南宁分输站、桂林分输站、梧州长洲分输站、梧州苍梧分输站和防城港公车分输站管输价格。而在当天,浙江省物价局网站上也公布了对杭州市天然气有限公司收取的管输费用下达了整改通知。责令该公司停止相应行为,并实施整改,违规收取的费用限期退还用户。

随着相应省份通知发出,近年来影响天然气领域价格改革的一些顽疾正在被清除。

12月12日下午,中国行业报协会2018年度工作年会在北京举行。年会上颁发了第三十二届中国产经新闻奖,中国经营报深度调查部主任周远征撰写的《中石油紧急向发改委汇报200亿天然气投资遭遇“肠梗塞”》获评一等奖。中国行业报协会是由中央各部门主管的产经行业报组成的全国一级新闻业协会。中国行业报协会主办的中国产经新闻奖评选是国家级产经新闻奖项,极具权威性。

山大南路27号:您这个报道做了多久?期间遇到了多大的阻力?

周远征:报道做了半年左右,期间遇到的阻力不大,因为调查不会过于提前,以免打草惊蛇。

山大南路27号:您有预计过当时报道发出来的影响吗?小小的一纸报道,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完善这是很难得的,您怎么看待报道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周远征:影响力肯定想到会有的,但是到底怎样的影响力并不是调查记者应该过多去想的,严谨扎实才是主要考虑的。可能这种推动作用也能起到一些,通过报道去做一些点滴的努力。

山大南路27号:有没有想过会获奖?

周远征:不会去考虑获奖之类,财经媒体一般而言,对一些奖项不太看重,我们只是尽力做好调查。

3

采访手记

本文作者:何蕊成

对于能够和《中国经营报》的周远征老师进行交流,我感到十分幸运。能够和周远征老师联系上,还要感谢柴刚老师和周树雨老师的牵线。

和周远征老师交流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人很热情也很坦诚。最开始打电话时我们俩还有些小紧张,因为对于远征老师而言,我们只是素昧平生的两个普通的大学生,而他于我们而言却是有一定距离的报社资深记者。但是电话接通时,老师说话带着点川渝口音,还带着点笑意,我们就不那么紧张了。在联系上后,我们也在微信上进行过沟通,周老师非常亲切,也很乐意和我们分享他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们为了更加了解周老师,在采访前也阅读了他的一系列作品。不得不说,即使是很多年前的稿子,现在读来,依旧能够想象当年报道发出时的惊心动魄。一篇好的调查报道可能要花上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去跟踪调查,记者要在多地之间来回辗转,进行线索的挖掘,甚至可能身陷险境,这让我深感佩服。

一个做深度调查的财经记者,除了需要专业知识,还更需要勇气和毅力。周远征老师也一直强调,财经调查应该去到现场,去了解,去接触人,深挖背后的故事,读万卷书,行千万里路。虽然要做好一个报道很难,也会有很多的变数,但是耐心等待和奔波是不可避免的。这让过于浮躁的我不禁反思起来,如果要从事媒体行业,我能做到这样吗?也许我现在不行,但我希望未来我的答案会是肯定的。

周远征老师做深度调查财经报道已经很多年了,我觉得这种见识过很多大场面,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是能够在交谈中看出来,是会体现在气质中的。我们听着觉得很不容易的事情,感觉老师说起来已经是云淡风轻了,那种淡定和从容已经渗透到周老师的骨子里了。当记者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经历比平常人更多、更特别的事情,人生的厚度就在这些经历中得以不断增加,进而心态也会有所改变,也许这也是记者这一职业的魅力所在。

周老师对于财经记者专业性的强调让我记忆深刻,老师所说的在职者心态——只要还在媒体,都会尽力去做,去全力推进以及记者要耐得住寂寞,不断学习,不断拓展资源,提升专业化程度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老师也谈到运气,但是我其实可以看出,运气更眷顾的是有准备和耐心等待的人。

老师对于财经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处理,是我记忆最深的,媒体记者首先也是人,在灾难现场,只想着得到第一手照片资料,只是考虑煽情,我觉得也是走不远的。

最后还是感谢周远征老师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还对我们的稿件亲自进行了修改,在相识以来的这一个月中,周老师一直都十分忙碌,中途也出国出差,但是依旧很热情地与我们保持着交流,与老师的交流过程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要感谢我的搭档的配合和周树雨老师的指导,正因为大家的通力合作,才使得这篇报道最终得以呈现。最后我想说的是,希望我们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本文作者:陈晓云

1月5日,周远征老师和周树雨老师同时分享了一篇文章:《元月5号,宜回溯来路,宜温故信念,宜江湖重逢》。原来《中国经营报》迎来了它的34周岁生日,而我们对周远征老师的采访也在这一天最终完成。

非常荣幸,这个学期我们在周树雨老师和柴刚老师的介绍下,我们能联系到周远征老师,并且进行采访和交流。第一次打电话联系周老师的时候,周老师还误以为是骚扰电话把电话挂断了,但是通过后面的沟通,我们发现周老师是个特别热心的人。在年底工作很忙的情况下,周老师仍然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并且很乐意与我们交流。在电话采访中,周老师不间断地跟我们畅聊了一个多小时,甚至在采访成稿时,虽然工作繁忙,周老师也做了细心的修改和补充。

通过与周远征老师的交流以及阅读他的新闻作品,我对新闻、对深度报道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周老师常常为了完成一个选题策划,辗转多地进行跨国报道。对采访对象和目标企业的调查和追踪常常是数月或者数年的时间,甚至最长的一次采访报道时间跨度达十年之久。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人们更多的是追求新鲜和热度,但是周老师却有一股韧劲,他对新闻的坚持,对真相的不断求索,令人敬佩。

除此之外,周老师身上体现的人文关怀也让我记忆深刻。当年北川的经历给周老师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十年后回到北川,他依然写出“比采访更重要的是救人”这句话,就像周老师说的媒体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报道中,而且体现在参与过程中。 

与周老师的交流过程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周老师给予我们的建议也会成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感谢他对我们的包容与配合,同时也要感谢周树雨老师给我们这一次珍贵的机会以及对我们采访提纲的辅导,谢谢搭档的默契配合。从《编辑人访谈录》到《财经记者访谈录》,两次采访训练,带给我的不仅是新闻实践的经验,更是宝贵的与业界前辈的学习机会。

周远征财经记者访谈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